新聞動態(tài)
/ News
東莞皓日機電設備有限公司
聯(lián)系人:王先生
聯(lián)系電話:136-2004-2093
公司座機:0769-83000283
公司傳真:0769-83000283
地 址: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(zhèn)浮竹山村民康一巷
怎么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?
目錄:行業(yè)新聞點擊率:發(fā)布時間:2018-05-30 08:33:27
一直以來,幾乎每天都能收到這樣的提問:
如何才能提高專注力?
感覺自己總是坐不住,怎么辦?
讀書、工作幾分鐘就會走神,很羨慕那些能靜下心來學習的人,怎么才能做到呢?
但一直沒有碰這個話題。為什么呢?
因為……我也是個坐不住的人。
可能跟很多人想的相反,我不是那種能靜下心來、看一兩個小時書的人。
我讀書非常隨心所欲,會圍繞一個知識點,不斷地去推敲、思考、研究。我會把作者的結構和思路拆解,不斷地在腦海里發(fā)散,再反復打碎、重組。甚至,同時翻開幾本書,讓思維快速切換、流轉(zhuǎn)、對比。
這些,都是家常便飯。
同樣,我工作時,也不會一直專注在一件事情上,而是同時思考好幾件事情,打開幾十個標簽頁,不斷地修補、完善、添磚加瓦。
最為專注的可能就是寫作。但即使寫作,也不會坐在電腦前,一口氣花幾個小時把文章寫完。而是走走坐坐,不停地思考各種可能性,查資料,畫邏輯脈絡,查漏補缺,等等。
一篇文章下來,其實有大量的素材和思考都沒有被呈現(xiàn) —— 它們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打磨和過濾掉。
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,也在為「坐不住」和「容易走神」而發(fā)愁,那么,這篇文章,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(fā)。
因為,這些都是我切切實實的經(jīng)驗和心得。
為什么我們會「坐不住」呢?
這里,需要聊一聊注意力的基本模型。
心理學家 Posner 提出過一個「三位一體」的注意系統(tǒng)。他認為,在我們的大腦中,存在著三個注意網(wǎng)絡,分別是警覺網(wǎng)絡(Alerting),定向網(wǎng)絡(Orienting)和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(Executive)。
它們彼此獨立,相互作用,共同實現(xiàn)了「注意」和「專注」的功能調(diào)控。
這三個網(wǎng)絡是如何運作呢?
警覺網(wǎng)絡,負責將我們的大腦調(diào)整到一個「高喚醒」的狀態(tài),亦即對外來刺激更為敏感,用來準備接收外來的刺激。
定向網(wǎng)絡,負責進行注意力的轉(zhuǎn)移。就是將注意力從眼前的對象上移開,轉(zhuǎn)移到新的對象上去。
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,負責對注意力進行更高層級的控制。包括屏蔽其他信息的干擾,有意識地聚焦在目標信息上,進行高級的認知、思考、分析,等等。
它同時起到了「執(zhí)行」(分析目標信息)和「控制」(使注意力不被移走)的作用。后者就是我們常說的「專注」。
用一個例子來說明:
假設你走在森林里,拿著一桿獵槍,在尋找獵物。你會警惕地掃視周圍的叢林,豎起耳朵,尋找任何風吹草動的痕跡。這時,就是警覺網(wǎng)絡在起作用。
突然,某處傳來「嘩啦」的聲音,你立刻將目光轉(zhuǎn)移過去,槍口隨之移過去。這就是定向網(wǎng)絡的作用。
你看見一只兔子,朝著樹林的深處奔去,立刻端槍瞄準,眼睛緊緊盯著獵物,對其他的一切視而不見 —— 這就是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在主導你的意識。
這三個網(wǎng)絡,就是這樣分工合作,共同作用,實現(xiàn)了我們注意力的收放和轉(zhuǎn)移。
(讓我們祈禱可憐的兔子能逃出生天吧)
目前對這三個網(wǎng)絡的研究,還處于比較粗淺的地步,不過已經(jīng)有不少實驗證實,警覺網(wǎng)絡和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之間,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抑制關系。
也就是說,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較為敏感的人,警覺網(wǎng)絡就稍稍弱一些。
反之亦然,警覺網(wǎng)絡敏感的人,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就不那么敏感。
我們來看前者。前者其實是什么呢?就是我們常說的「反應慢」。
一個人,他也許能持久地做一件事情,但相應的,他會對外界的信息「慢一拍」,經(jīng)常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反應過來,這就是一種可能的原因。
抑郁癥患者往往就屬于這種情況。他們會長久地沉溺在自己的思緒中,但卻對外界的信息充耳不聞,難以激發(fā)起興趣。
(當然,這并不意味著反應慢會導致抑郁癥,不要混為一談)
而后者則是什么呢?
就是我們所說的「不專注」。
前面講過,對于注意力的控制,是由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負責的。
讓我們思考這種情況:
當你將注意力聚焦在一個事物上面時,你會暫時忽略掉其它感受,腦子里只有這個事情。這時,就是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在起作用。
它就像一道閘門,將其它無關的刺激 —— 無論是外部的,還是身體內(nèi)部的,全部攔在門外,不讓它們進入到你的意識里。
但當你聚焦了一段時間,你會漸漸感到厭煩,覺得無聊。你會感到眼睛有點酸痛,腰和背有點難受,你會開始興趣低落,想刷一下微信,看點別的東西 —— 這時發(fā)生了什么呢?你的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效能開始減弱,它「攔不住」了。
于是,來自外部的刺激(眼睛、腰、背),以及來自內(nèi)部的感受(厭煩、無聊、疲勞),開始進入你的意識,你開始「知覺」到它們。
所以,為什么我們會「坐不住」呢?這就是一種可能的原因:
你的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開始減弱,于是,注意力開始渙散。
與此同時,敏感的警覺網(wǎng)絡,又會使你被其他刺激吸引了興趣。
于是,定向網(wǎng)絡隨之工作,你的注意力被從眼前的問題移走,轉(zhuǎn)移到新的對象上面。
然后,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「被迫」開始工作,聚焦到新的對象上。
如此循環(huán),周而復始……
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你不能主動去控制它,掌管它,就非常容易導致你的工作半途而廢,花了大量時間,卻一直沒有進展。
傳統(tǒng)講專注的文章,大多聚焦兩個方面:
一是「強迫」自己專注。比如練習專注力,控制思緒,警醒自己,等等。
二是減少和屏蔽外來的刺激。最常見的,就是告誡你:挑一個安靜的環(huán)境,關掉手機,斷網(wǎng),甚至限制打開其他軟件……諸如此類。
這些方法有用嗎?有一定作用,但并不夠。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它們對于容易走神的你來說,起到的作用并不大。
為什么呢?很簡單。并不是我們不想專注,而是因為生理上的原因,使我們難以專注。
提高專注力,并不是我們的目的 —— 我們的目的是高效完成工作。
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所以,我一直強調(diào),不要跟大腦做斗爭,而是要順勢而為,去引導它。
簡而言之:跟我們的大腦和解。
下面,介紹幾個技巧,希望能對你有用。
1. 找到你的峰值區(qū)間
人的精力狀況,在每一天的24小時里,并不是恒定的,而是反復波動的。
注意力也一樣。
在某些時候,你會感到非常集中,狀態(tài)非常好;而有些時候,你會感到注意力難以集中,總是容易分心、走神。這就是所說的「節(jié)律」。
第一點,就是通過對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狀態(tài)進行記錄,找到自己的「峰值區(qū)間」。
以我為例,我思維最活躍、注意力最集中的狀態(tài),大抵是在下午2-4點、晚上8-10點之間。那么,我就會把比較重要的工作,安排在這些時間來完成。
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。有些人也許在早晨最集中,有些人也許在深夜,還有些人也許在中午、下午,要依照自己的情況而定。
不妨這樣做,當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,臨睡前,有意識地進行回想、復盤,問自己「今天一整天下來,哪個時間段感覺最佳,工作完成得最好?」
第二天,有意識地稍微調(diào)整一下工作節(jié)奏,盡量將更多的時間段納入進來。臨睡前,再做一次記錄,并跟第一天進行對比。
持續(xù)一周到兩周,你基本就能找到自己最適宜的「峰值區(qū)間」。
將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這個區(qū)間,就能最大化地提高自己的專注力。
2. 將時間分割成小塊
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做法。
眾所周知,我一直強調(diào)「要留出整段時間」,來進行深度思考、深度工作,為什么這里還說「分割時間」呢?
非常簡單。如果你像我一樣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要保持長時間的專注,是完全不可能的 —— 即使是在「精力區(qū)間」,也很有可能只能維持幾分鐘,然后就不自覺地走神了。
既然如此,為什么不順應和引導自己的大腦,而是要跟它對立呢?
我會這樣做:給自己設定一個任務,并定下嚴格的時間期限,將其視為一個「挑戰(zhàn)」,看自己能否在時限內(nèi)「挑戰(zhàn)成功」。
舉個例子:
我看到一個概念,很感興趣,那么我就會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:我能否在15分鐘內(nèi),通過查閱資料,將這個概念的含義理解清楚?
這會讓每一次的學習和工作,都像一次「沖鋒」 —— 我會打開幾十個標簽頁,爭分奪秒地瀏覽、掃視,整合信息,產(chǎn)生新的疑惑,繼續(xù)解決疑惑,以此類推。時不時瞥一下時間,給自己一些鼓勵和刺激。
15分鐘一過,無論結果如何,都暫時停下來。如果成功了,就是一個小小的成就;如果沒有成功,就花一點時間回顧、復盤,看自己是否在無關緊要的枝節(jié)上浪費太多時間,在對信息的整合和重構上是否出了錯,等等。
這個方法非常簡單,但非常有效。它能夠迫使我在這段時間內(nèi),達到100%的專注,心無旁騖。
不止學習,工作、寫作時,也是一樣的。通過將一項任務分解成若干項小任務,并為每一項小任務設定時限,讓自己全力以赴去做,往往能夠全力發(fā)揮「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」的作用,暫時性屏蔽其他信息的干擾。
具體的時間設定,因人和任務而異,短的任務,10-15分鐘;長的任務,15-20分鐘皆宜。不要超過半小時,否則就沒意義了。
當然,在任務之間的間隙,不妨休息一兩分鐘,讓大腦得以喘息,再繼續(xù)攻克下一個小任務。
3. 隨時記錄「思考錨點」
可能有同學有疑問:我在之前的文章里,明確提到過「多任務工作」的弊端 —— 它會不斷增加你的隱性認知負擔,減少你的顯性認知資源。
那么,用「分割時間」的方法,會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?
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,但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方法來緩解:
隨時隨地,把你腦海中所想的東西寫下來,給自己標下一個「思考錨點」。
譬如,寫這篇文章的時候,我會先不斷思索整體的布局、結構,再考慮細節(jié)。每想到一個點,比如確定了某個情景、確定了具體結構,我就立刻將其用最簡單的話,寫在稿紙上。
這就是一個「錨點」:我只需看一眼,就能立刻回想起,我想到了哪些東西,我的思維在哪里結束,需要如何接上來。
就這樣,通過不斷的書寫、記錄,以及對錨點的反復修改,我就能大致確定下整體的思路。下一步,就是參照這些「錨點」,將文章組織起來。
記錄思維錨點,有兩個好處。
1)它能清空你的「隱性認知」。可以給大腦一個提示:我已經(jīng)將它記下來了,不必一直想著它,可以釋放這部分認知資源了。
2)它能起到接駁點的作用。當你將注意力轉(zhuǎn)移回來時,通過這個錨點,你就能立刻回到之前的狀態(tài),回想起之前的思考,無縫連接,不必再花時間去進入狀態(tài)。
那么,用什么工具記錄「思維錨點」呢?
這一塊,可以依照個人的喜好。便簽紙,記事本,筆記軟件,都可以。我自己常用的是印象筆記。你也可以用其他工具來記錄。
注意,思維錨點是一個過渡狀態(tài),它的目的是幫助你鏈接起思維,所以不必遵照一定的模式,以快速、能讓自己理解即可。
4. 正面激勵、獎賞和放松
我們經(jīng)常有一種感覺:心情好的時候,工作起來仿佛也會更起勁,注意力更集中。
其實這不是錯覺。研究表明:多巴胺的分泌,能有效提高執(zhí)行網(wǎng)絡的功能。
也就是說:當自己感到愉悅的時候,我們的思維會更活躍,同時專注力也會顯著增強。
這就是我說「不要跟大腦作對,而是要引導它」的原因 —— 一味地強迫自己專注,甚至自責、鞭策,只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,這會導致惡性循環(huán)。
更好的做法是,將負面的斥責,轉(zhuǎn)化為正面的肯定。
比如:不要再對自己說「我怎么又浪費了這么多時間」,而是說「我又集中精力完成了一個小任務,很棒!」
不要說「我要努力把工作完成,否則我就不休息」,而是說「再工作15分鐘,然后就休息5分鐘」,讓大腦得以放松。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方法,其實都是密切相關的 —— 找到精力區(qū)間、分割時間,有助于我們連續(xù)地完成任務,從而能夠激活「獎賞回路」,釋放更多的多巴胺。記錄「思考錨點」,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這種狀態(tài),讓它不至于斷裂。
在這些方法的推動下,能夠?qū)盒匝h(huán)轉(zhuǎn)化為良性循環(huán),讓你感受到精力集中和攻克任務的愉悅感。
所以,我基本不會被任何事情影響情緒,更不會感到沮喪、難過、憤怒 —— 因為這些情緒除了干擾我的工作,不會有任何作用。
當然,除了正面肯定自己,還有這幾個方法,也能激發(fā)愉悅感,提高集中力:
1)疲勞的時候,不妨這樣做:
(1)看一點活躍腦子的視頻、動畫,轉(zhuǎn)換思維,讓大腦得到休息,激活不同的腦區(qū);
(2)和好友交流,讓思維從聚焦狀態(tài)轉(zhuǎn)換到發(fā)散狀態(tài),放松腦子的同時,也能獲得反饋和激勵,從而提高愉悅感;
(3)起來活動一下,喝杯水,散散步,給自己按摩,這可以提高大腦的含氧量,分泌血清素。
(4)回憶快樂的事情,包括別人對你的肯定,值得回味的瞬間,等等,這些都有助于釋放多巴胺。
2)需要集中精力時,不妨適當吃一點巧克力等甜食,但注意別吃太多;
3)每一天結束后,寫寫日記,記錄每天的收獲,讓自己切實地看到「今天又做完了什么」「今天有哪些進步」。
不要急躁,也不要過分苛責自己,提高專注力是一項困難的事情,需要循序漸進,一步步來。
最重要的,是在這個過程中,感受到樂趣、愉悅感和成就感。
善待你的大腦。
因為只有這樣,它才會善待你。
下一篇:人生重要一次高考,你準備好了嗎?

技術支持:東莞網(wǎng)站建設 粵ICP備16121856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