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動態
/ News
東莞皓日機電設備有限公司
聯系人:王先生
聯系電話:136-2004-2093
公司座機:0769-83000283
公司傳真:0769-83000283
地 址: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浮竹山村民康一巷
答應孩子“買買買”,是真愛?還是溺愛?
目錄:公司動態點擊率:發布時間:2018-01-22 08:57:46
前面的話:
孩子總想買這買那,父母應不應該答應?
在這個疑問背后,大家最大的擔憂是:
如果孩子想要什么,我們就給他買什么,是不是對孩子的溺愛?會不會導致他成為一個過度追求物質的人?
物質的滿足與愛的表達之間,到底是什么關系呢?
我們摘編了李巖老師在“天天游戲力”系列育兒課中的相關內容,與大家分享>>>
物欲橫流是當今社會的一大問題,我們確實應該避免孩子長大后過度追求物質。
但要想達到這個目的,并不是就要躲避物質甚至否定物質。我們就需要進一步了解的一個重要問題是——
一個人為什么會過度追求物質呢?
這是個復雜的話題,咱們今天只從2個角度簡單討論一下。
角度1
先簡化為一個具體問題
如果一個人特別愛吃巧克力,已經到了過度吃巧克力的程度,那么憑經驗和直覺來判斷:這個人以前的經歷中,是比較容易吃到巧克力,還是比較不容易吃到?
相信大家的判斷基本是一致的:他以前應該是比較不容易吃到,現在終于能吃到了,才會過度地吃。
這個判斷,不僅來自我們的經驗和直覺,它還有科學依據。
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,叫多巴胺,大家對這個名詞應該并不陌生。
多巴胺與我們的興趣和追求直接相關,比如有人喜歡數學,有人喜歡網購,有人喜歡咖啡因,有人喜歡海洛因,無論從文化和道德層面我們評價這些喜好和追求,但是它們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大腦工作機制,就是多巴胺。
多巴胺是讓我們感到愉快的一種物質,它的作用是驅動我們喜歡并不斷去追求某些事物,這一點是早就確定的共識。
但是在另一個相關的問題上,人們過去存在誤解,就是:大腦在什么時候分泌多巴胺?
比如:一個人特別喜歡吃巧克力,那么多巴胺是什么時候分泌的呢?是在他想吃但沒吃到的時候分泌的,還是在他吃到巧克力的時候才開始分泌的?
這個問題為什么重要呢?因為要是想改變愛吃巧克力這件事,就必須搞清楚多巴胺的工作原理。
過去人們認為,多巴胺是在這個人吃到巧克力這個時刻開始分泌的,因為在咬到巧克力、細細品嘗滋味的那個時刻,人會產生一種滿足感、幸福感。
基于這個認識,如果要想讓這個人戒掉巧克力,那么方法就是不給他吃,讓他吃不到,因為吃不到就不會再產生多巴胺了,慢慢也就不再喜歡巧克力了。
但是在大量的實踐中,人們卻發現,“讓他吃不到”這類 方法,成功率非常低。
為什么無法成功呢?因為新的研究發現,多巴胺不是在吃到巧克力的時刻才開始分泌的,而是在之前,在他想吃巧克力但還沒有吃到的時候就開始分泌了,也就是在期待巧克力的時候就開始分泌了。
專業研究進一步發現,當這個人真的吃到巧克力的時候,也就是愿望實現的時刻,多巴胺的分泌反而停止了。
就是說
要想讓一個喜歡吃糖的孩子達到“過度喜歡吃糖”的程度,最佳方式就是經常“讓他吃不到”。
因為在他想吃但又吃不到的這段時間,也就是“形成期待”這段時間,多巴胺會持續分泌,為將來的喜好甚至成癮,奠定強大的生理基礎。
這與我們前面提到的經驗和直覺是相符合的,一個想吃糖就能比較容易吃到的孩子,很難對糖形成過度的喜好。同樣,過度追求物質的人,往往是“以前想要但經常得不到,現在總算能得到”的人。
說到這里,大家會提出另一個質疑——
角度2
為什么物質條件好的孩子,還會過度追求物質?
現在有很多孩子家境不錯,從小絕對不缺物質,但是到了十幾歲就開始在物質上進行攀比。這又是因為什么呢?
客觀地說,每個人都會某種程度地追求物質,物質是我們的生存必需。
我們在物質追求的時候其實有兩個層面的需求:
● 第一個層面是物質本身的實用性,比如方便性、舒適度、壽命等等。
● 另一個層面就是一種心理需求,準確說是對身份認同的需求。
一件東西的品牌、樣式等元素的重要性,往往不在于這件東西的實用性,而在于擁有者從這件東西上獲得的身份認同,或者說這件東西讓擁有者獲得了自我價值感。
因此——
過度追求物質的本質,
就是
過度地需要從物質上獲得自我價值感。
為什么會這樣呢?
最大的原因,
就是
從其他途徑得不到足夠的自我價值感。
自我價值這個話題,一方面很復雜,很多著名學者一輩子就在研究這個問題,但是另一方面,它又跟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,跟每個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。
對于成人,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工作等方式,自己主動去獲得自我價值,而對于孩子,獲得自我價值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與養育者有關。
簡單地說,愛,是自我價值的最大源泉。
我知道愛這個詞被用得太多了,那么咱們更具體一點,我們參考蓋瑞·查普曼博士的“愛的5種語言”的說法,來看看生活中具體怎么做,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愛,進而獲得更多的自我價值。
1肯定、認可性的話語。
比如:你怎么這么可愛呀,我太喜歡你了。
2肢體接觸。
比如:經常擁抱孩子,晚上時常撫摸著孩子入睡。
3高品質共同時光,就是在一起的時間。
做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家因為在一起而很開心。
4服務性的行為,就是為你做事。
比如:幫你盛飯,幫你倒水,幫你疊被子。
這里大家可能會疑惑:
這里談的是另一個層面,是愛的服務,就像吃晚飯的時候,你最親密的人對你說:你坐著歇歇,我來幫你盛飯。這時候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呢?
5禮物,也就是物品。
這樣物品可能是鉆石,也可能是自己親手做的一樣小東西,金錢價值完全不重要,關鍵是一份心意。
現在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,假如一個孩子:
很少聽到父母肯定認可的話語;
很少得到擁抱(因為父母認為大孩子不該總黏著要大人抱);
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雖然很多,但很少有“做什么不重要、一起開心最重要”的高品質共同時光;
也很少得到來自父母的服務性行為(因為他必須鍛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);
假如——
他唯一經常得到的是玩具(因為花錢買一樣玩具,對父母來說是最容易做到的)。
假如是這種情況,那么這個孩子總是吵著要買玩具、長大一點后過度追求物質的表現,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呢——
因為這是他得到愛、得到關注、從而確認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。
過度追求物質,確實是當今的社會問題,但是我們也不必走向另一個極端,就是把物質妖魔化。
如果我們不是在養孩子,而是在看韓劇,看到女生想要一個包包,于是男生千方百計把包包買來送給女生,這時候我們多半會認為這個行為是真愛,而不是溺愛。
我們應該承認——
玩具、禮物這些物質,是愛的不可或缺的方式。
我們只需要注意,不要讓買玩具變成愛的唯一方式。
下一篇:皓日機電2018春節假期安排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