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動態
/ News
東莞皓日機電設備有限公司
聯系人:王先生
聯系電話:136-2004-2093
公司座機:0769-83000283
公司傳真:0769-83000283
地 址: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浮竹山村民康一巷
朋友圈為什么只有三天可見?
目錄:行業新聞點擊率:發布時間:2018-06-25 07:45:10
大佬面露不悅:“朋友圈什么都沒有,這么搞笑的?”
當即呆若木雞,很想解釋,但欲言又止。自從微信從單純的朋友圈變成夾雜著工作的社交圈后,越來越多的人選擇“三天可見”,小小的設置改變,引起眾人內心的軒然大波。
簡,拉丁舞愛好者
“寧愿你刪掉、屏蔽、分組發,也不想看到“三天可見”,朋友圈信息那么多我還看不過來呢,剛好做減法。”
西瓜,家庭主婦
“陌生人還可見十張圖片,作為你朋友,我竟然只可以看到冷漠的一句‘三天可見’。”
[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,呵呵]
Jonny,互聯網從業者
“上次刷朋友圈,看到朋友分享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,因為他設置了三天可見,再回去找的時候已經看不到了,好可惜。”
靜水深流,暗戀一個小哥哥
“喜歡一個小哥哥,不敢過多表露,好不容易加到微信,想把他的朋友圈翻個底朝天,結果什么都看不到,想成為他的歸人,卻被拒之門外,僅僅是個過客。”
小師妹,彈一手好尤克里里
“啊,還有‘三天可見’,這波操作666,但我都不刷朋友圈的。”
面對朋友圈三天可見,眾人內心的OS集合成一部勾心斗角大戲,有玻璃心碎了一地的氣憤派、有好內容無法再看到的可惜派、有暗戀渠道被堵的失意派、有關我屁事的冷漠派……
那些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,
到底是怎么想的呢?
朋友圈作為中國式社交的縮影,生旦凈末丑,各種角色,你方唱罷,我方登場。而發朋友圈的核心圍繞兩個字“表達”,即自我表達(私人的情緒、生活、感悟等)和公共表達(事件的評論、行業的判斷、專業的分享等)。
不管是放飛自我式的表達,還是理性克制的表達,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給自己的內容上一把“三天可見”的時間鎖,根據背后心理機制的不同,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類:隱私型、焦慮型、傲嬌型和從眾型。
1. 隱私型:朋友圈都被人看光了,感覺自己在裸奔。
我媽作為“不轉不是中國人、震驚世界、佛祖生日”等文章的忠實擁護者,有一天扔了一個文章鏈接給我,內容大致是一個姑娘總是在朋友圈發漂亮自拍,被不法分子利用,復制自拍照用于色情網站上,結果被公司誤解,丟掉工作。
嚇得我麻溜地隱藏朋友圈一水“喪心病狂”的九宮格自拍,最后選擇朋友圈“三天可見”,圖個方便。
對于很多用戶來說,朋友圈沒有藏有秘密,單純想保護個人隱私。在這個窺探隱私猛如虎的今天,連互聯網圈大佬馬化騰也不能幸免,他在微信朋友圈發布的消息或者在他人朋友圈留言評論,會完全不帶馬賽克的出現在媒體通稿中。
雖然已經進行分組,但因為微信bug,新添加的微信朋友可以看到本人所有朋友圈。遇到有人翻到五年前的朋友圈并且點贊時,感覺脊背發涼。
當員工定義朋友圈屬于自己的私人領地時,為了宣傳不折手段的公司,強迫員工必須將廣告發布在朋友圈且截圖到工作群。選擇朋友圈三天可見也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無聲抗爭。
當其他人都是三天可見時,只有自己明晃晃的所有人可見且全部內容可見,沒有任何隱私的人,特別像地主家的傻兒子,穿著皇帝的新衣在裸奔。
“艾奎斯提和格羅斯的研究指出,84%的Fackbook用戶會在臉書中表露自己真實的生日信息,75%的用戶會告訴他人自己的即時通信用戶名,24%的用戶會刊登自己的通訊地址。”
“莫妮卡將人們在社交網絡(博客、SNS、wikis、論壇以及照片和視頻分享網站)中自我表露的信息分為基本信息 (姓氏、郵箱 )、真實信息 (姓名、生 日、職業、通信地址)和敏感信息 (照片、個人經歷、想法、感受以及恐懼、擔心等心理活動),她考察了2739位德國社交網絡使用者在線自我表露的基本情況,結果發現,自我表露信息頻次最高的是基本信息,其次是真實信息,最后是敏感信息。”
這是為什么在朋友圈會出現,諸如跟朋友吃吃喝喝的照片、旅游的照片、家庭聚會照、小孩百日照等,個體在朋友圈里自我表露,展露出很多跟自身密切相關的信息。
“根據西方傳播隱私管理理論,自我表露時,人們通過構建傳播隱私界限來控制表露隱私后可能帶來的后果,這一界限決定著人們表露信息的數量、程度和對象,也影響著人們評估隱私風險后,對自己隱私的管理與保護。
人們在面對隱私泄露風險時,其中采取的一種辦法就是通過設置密碼、提前閱讀網站隱私協議、設置可見范圍等主動保護手段。”
隨著朋友圈加得人越來越多,親人、同學、同事、合作伙伴、微商等濟濟一堂,朋友圈五花八門,好不熱鬧。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陌生人,在朋友圈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,人們自我保護的意識提高,手段增加,不僅減少了發朋友圈的頻率,還有意識的控制所發的內容。
一方面,擔心泄露過多的個人信息存在隱私風險,另一方面需要不斷的交換個人信息,進行適當的自我表露,方便進行社會交往。
在做不到完全保護隱私的情況下,勢必讓渡一定隱私為社交代價。但是,為了防止有人視監自己的朋友圈,“三天可見”成為最佳選擇。
選擇“三天可見”加上時間的鎖后,仿佛獲得一種心理的慰藉,即心理的安全感。人們在線下交往時,會有物理距離,同樣,在線上社交時,也會有心理安全距離。
在線下社交時,不同的社交場景決定了物理距離。心理學家Granville Stanley Hall就曾經針對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做過調研,他發現人們之間存在著四種類型的物理距離:
-
公眾距離范圍在360~760厘米之間,它屬于人際交往中的正式距離。處于該距離的人,可以很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衛行為。它多出現在陌生人之間,或正規場合。
-
社交距離較近的社交距離是120~210厘米,多出現在個人交往中,如職場交往和商業會議;較遠的社交距離為120~360厘米,一般正式的公務性接觸大多保持這種距離。
-
個人距離范圍大約在44~120厘米之間,這個距離通常是與朋友交談或日常同事間接觸的空間距離。
-
親密距離在0~44厘米的范圍內,這種距離只出現在有特殊關系的人之間,如父母與子女、夫妻、戀人。對關系親密的人來說,這個距離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氣味和體溫等信息。
與之相對應,在線上社交時,不同人需求的心理安全距離各有不同:
-
朋友圈全部可見者,可見一個青蔥少年變成一個有著啤酒肚的油膩大叔,也可見一個逗比是如何成為專業的職場人士。
這類人自我認同感十足,心理安全距離短,自己高興就好,朋友圈隨便看。
-
朋友圈半年可見者,可見在近半年關注什么、研究什么、所處哪個圈子等,滿足了看官的偷窺欲。
這類人有較強的自我認同感,心理安全距離適中。
-
朋友圈三天可見者,除非是天天發朋友圈刷屏的人,不然基本上點進去只有一條灰線提示,給人一種不舒適感。
這類人對心理安全距離要求高,自我保護意識強。
朋友圈“三天可見”既可以保護隱私,滿足自己對心理安全距離的需求,又告訴朋友們沒有屏蔽他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。
2. 焦慮型:渴望被關注,又害怕被看透。
我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,但是一旦別人真的關注我的話,我會有一種緊張,不安,不自在,還有一絲欣喜,又擔心別人把我看透了。
如果別人不關注我的話,我會很失落,很生氣,像一只需要安撫的小寵物。
焦慮型的人有著雙重矛盾的心理,既渴望朋友時刻關注自己,又害怕被扒光看透。
渴望被關注,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。通過朋友圈消息,獲得點贊和評論,建立一種情感鏈接,同時通過朋友圈進行自我表露或社會表露,營造出來的良好個人形象,獲得他人的肯定和信賴,滿足社交需求和自尊需求。
人們利用朋友圈擁有高度碎片化和超越時空限制的特點,通過文字、圖片和視頻等,塑造符合自己預期的角色定位和人物形象。
更有甚者,將朋友圈作為宣傳平臺,成為個人品牌建設和品牌輸出的矩陣之一。精心營造的朋友圈,像一座移動的宣傳城堡,盡情展示著主人想展示給來訪者的一面。
發朋友圈之前,精修美顏加濾鏡,批量十幾張,讓朋友挑選最好的那張,然后假裝不經意地發個圈。
發完朋友圈后,時刻留意小紅點,甚至等不及提醒,隔十幾秒鐘刷一次,迫不及待想看最新的點贊和評論。
發完朋友圈10分鐘還沒有人點贊的內容,趕快刪掉,假裝什么都沒發生過!
心理學家榮格提出“人格面具”概念,指一個人公開展示在人前的一面,目的是為了給人一個好的印象,以得到社會的承認,但是面具戴久了,就不想摘下來,也不想被別人看到面具背后真實的臉。
費勁心思打造和運營面具的人,花費的心思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多得多,也許他沒有見過凌晨三點的紐約,但一定翻閱過凌晨三點自己的朋友圈。朋友圈經營得好的孩紙,都是被耽誤了的品牌運營高手。
首先,“人格面具”有很多種,分為私人面具和公共面具,私人面具展現給親密之人看。他要打造多副面具,并決定哪副作為主導面具,因為大眾對一個人的判定,多根據其主導面具決定,即大概率展現在人前的面具。
其次,在面具的使用過程中,可能出現錯位情況,在公開場合使用了私人面具,樹立的專業女魔頭形象,因一次深夜崩潰大哭的朋友圈毀滅,建立的生活健康積極運動的人設,因一次燒烤中的暴飲暴食朋友圈而崩塌。
最后,由于朋友關系和公眾關系錯綜復雜,私人面具和公共面具左手右手快動作頻繁切換,發個朋友圈簡直比匯報工作還要麻煩,要分組、選擇誰可見、誰不可見、加不加定位等,無法有效兼顧難免出現紕漏。
在朋友圈,我們帶上精心打造的“人格面具”,享受著社交互動中帶來的滿足感,同時又害怕觀眾透過面具,看到光鮮亮麗的朋友圈背后,一地雞毛的生活和真實脆弱的自己。
正是由于害怕被看透,導致人設崩塌而前功盡棄,產生了不必要的擔心和不安,以致于生活中不敢做自己,朋友圈中不敢隨便發東西。經常胡思亂想,敏感多疑,生怕別人議論自己,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,從而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自我否定。
新加了一個合作伙伴,趕快把之前逗比自拍照、冷笑話段子刪掉,維持我高冷專業的形象呀,手速刪!
定期翻看自己的朋友圈,刪掉以前的內容,邊刪邊感嘆:“怎么發這么蠢的內容,竟然還有錯別字,這種糗事竟然也發圈了”,過程中漲得臉通紅,羞愧得無地自容……
竟然有三天可見,這種神操作,太好了,一鍵搞定,終于不用費盡心思維持朋友圈形象了。
所以朋友圈“三天可見”的功能,可以實現選擇性的展露自己,維持想要呈現的人格形象,同時不想被不信任的人做過多的研究和解讀時,“三天可見”更像是一個安全的洞穴,滿足我們適當遁藏起來的心理。
3. 傲嬌型:表面只給看三天,實際催你天天看。
選擇“三天可見”,其實是為了告訴大家要及時看我的朋友圈,不及時看就看不到了,快給我點贊,寶寶需要你們的打call,快告訴我你們還愛著我。
表面上卻要裝出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,做一個佛系的發朋友圈青年,不急不躁,看不看得到,一切隨緣。
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,人們在其嬰兒期都是有全能自戀的,例如母親稍稍沒有滿足他的需求,便會通過大哭大鬧來表達不滿,因為在他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。
而市面上主流社交媒體使用者,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,在家得到全面細致的關愛,任何需求父母均會及時響應,一切以自己為中心。
順理成章,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,延長到成年時期,希望一出場就有鮮花和掌聲,被聚光燈包圍。
國外推出閱后即焚,深受年輕人喜歡,這個功能在上線之初便風靡全美,其用戶的迅速爆棚直接超越“臉譜”之勢。朋友圈“三天可見”同樣切中了中國年輕人的需求,酷酷潮潮還有點小傲嬌。
作為一個社會人,都為了一日三餐、升職加薪而忙碌著,其實沒有那么多人關心別人的發展和朋友圈發的雞毛蒜皮的事兒,閱后即焚,出現的尷尬是根本沒人閱就焚了,與兒時的眾星捧月截然不同的冷漠待遇。
為了掩飾失落的內心,啟用了心理防御機制中的“合理化”方式,創造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并遮掩傷害,減輕朋友圈發圈后無人互動時的患得患失和黯然神傷,心里默念著:“我不在乎,我只是記錄自己的生活,不是秀曬炫給別人看的。”
茨威格說:“你過著一種雙重的生活,有一面只有你一個人知道,這種最深藏的兩面性,是你一生的秘密”,一面很酷很潮,好像什么都不在意,一面用傲嬌向世界表達自己的需求,用屬于年輕人的小倔強宣告存在感。
4. 從眾型:大家都設置三天可見,我也試試。
刷朋友圈看到朋友發的內容不錯,想起許久未關注他的動態,特意點他的頭像一看,只有“三天可見”,見到好多朋友都這樣,想著自己也試試這個功能。
試用一段時間后,女朋友質問我有什么秘密瞞著她,朋友圈搞得神神秘秘的,好兄弟以為我們的關系破裂,顯得我特別不仗義。怕麻煩,又開放朋友圈了。
很多人選擇“三天可見”,其實中順從大眾的選擇。在新事物剛出來時,從眾可以減輕對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感。新事物出現一年多,還選擇跟隨大流,是為了獲得圈子的認同。
學者阿希曾進行從眾心理實驗,測試結果顯示,
有37%的回答是遵從了其他人意見的錯誤回答,
大概有3/4的人至少出現了一次從眾,
大約有1/4的人保持了獨立性自始至終沒有一次從眾發生。
實驗證明從眾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。
人是社會性的動物,個人的價值取向如果是小圓,那么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大圓,人們更傾向于小圓是包含在大圓之內。
因為當小圓向大圓外探索時,會面臨360°的壓力,未知的宇宙,神秘的黑洞,天外隕石攻擊等,這時生存在大圓包裹的安全圈中,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。
置換到社會選擇的場景中,人會選擇從眾有兩個動機,一是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,二是贏得他人的好感。
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,隨著大流做選擇,他們相信群體智慧高于個人智慧,而且,他們將獲得有類似價值觀和行為的人更友善的對待。
于是當“三天可見”開始流行,越來越多人追隨,而當有朋友接二連三的疑問為什么要設置“三天可見”,或者有觀點對“三天可見”進行抨擊時,因感受到壓力產生心理焦慮,故會選擇不設置“三天可見”,以獲得群體認同。
個別極端情況,有人的朋友圈,出現周期性的“三天可見”和全部開放,一直處在糾結和反復中,沒有一個穩定的內核。
三天可見也好,不可見也好,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和認同的方式,在社交媒體時代,善用APP是為了多一分便利,少一分煩惱。要充分發揮工具的作用,而非被工具所用。心所奴,形所役。
歸根到底,作為一個社會人,我們如此在意別人的眼光,才會戴上腳鏈跳舞。
不如索性灑脫點,甩掉條條框框,撕掉前瞻后顧,愛咋咋地。
上一篇:愛崗敬業,怎么讓上司重用你?